“一根丝”连起两地产业链(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发布时间:2024-12-05 15:23:07 来源: sp20241205

  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正源源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动能。

  “产业链上,上海和江苏各有优势、互有需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纪俊玲说,产研院累计建设联合创新中心440余家,达成技术研发项目超700项,加速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的自由流动。

  “两地产业链的难题,被‘一根丝’解决了。”位于江苏南通的功能纤维所中试车间内,科研人员在单根直径仅0.02毫米的纤维样品堆上打上“合格”标签,上海嘉麟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启东终于放了心。

  2023年夏天,杨启东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国内市场对具备抗紫外线、瞬间凉感、吸湿速干等功能的复合纤维材料需求很大。“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复合功能纤维。”上游企业、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军辉说,“这是行业内的一道共性难题。”

  开发周期长、技术难点多,一家企业很难独立完成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共性难题,何不共同攻关?2023年9月,杨启东在上海浦东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上发榜。很快,江苏功能纤维所就来揭榜,与产业链上下游4家企业联合攻关。

  就这样,这根“丝”,连起了上海与江苏,也连起了科研与市场。

  “针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产研院采用‘众筹科研’模式,组织定向攻关。”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说,各企业出资、财政资金配套,研发成果由参与企业、揭榜方共享。

  新材料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江苏功能纤维所都有技术储备,独缺瞬间凉感技术。上海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对此有着多年研发经验,双方开展联合攻关。

  在东华大学实验室,联合研发团队两班倒,紧盯实验过程。经过两个月的反复实验,纤维中多效合一的问题得以解决。

  为解决选料的成本问题,科研团队在南通新建的中试车间开展试验,寻找替代材料降低成本。通过科研成果在产业链上的传递接力,上海嘉麟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多功能面料,打开了新市场。

  “‘众筹’科研,让科研人员能更高效地跨区域对接企业、了解产业需求,科技成果转换落地也更加精准迅速。”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侯恺说。

  江面浩瀚,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飞架南北。一根根纤维也“抽丝成链”,织出一座无形的创新大桥,无数的生产要素在此交织、串联,织就“科研+产业”的美丽图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8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