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2:17:36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社 福州11月3日电 题:一座中国竹桥为何在国际桥梁大会获奖?
——专访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邵长专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IBC)相关奖项评审结果日前揭晓,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的“玲珑”竹桥,荣获侧重于表彰特殊用途桥梁创新突出成就的亚瑟·海顿奖。
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竹桥——“玲珑”桥全貌。受访者供图一座中国竹桥,何以吸引中外目光?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玲珑”竹桥设计者邵长专日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为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竹桥?
邵长专: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
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西大门,这座桥的使命就不仅是出行,还肩负着对国家公园形象与人文特色的展现。
“玲珑”桥内景。受访者供图竹桥无疑是最优选择。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地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崛起,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建筑的需求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竹子凭借其良好的生态性能,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同时,可以成为未来很多材料的替代选择,是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建筑材料来使用的。
因此,这座竹桥采用传统加工制作工艺,以圆竹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不仅节约了建造成本,还能推动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展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特色。
竹桥以优雅之姿横跨水面,将山水与田园紧密相连,成为“山水竹韵”主题中不可或缺的灵动纽带。一座竹桥置于山水画卷之中,打造出“过桥即入画卷”的独特体验。
中新社 记者: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的竹桥,是如何设计和建造的?
邵长专:竹子作为主要材料,优点是韧性好、生长速度快,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容易开裂、耐久性差。因此,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玲珑”竹桥也一度遇到很多难题。
在处理竹材的过程中,首先要打通竹节使内外压强一致,有效避免竹子开裂;继而还需进行多道工序的处理,以使竹子达到使用要求。
相较于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的弹性参数只有两个,竹子因为生长方向、环向和半径方向都不一样——术语上称为各向异性,因此有9个参数,大大增加了其受力研究的复杂性。
团队曾一度面临规范空白、无专业辅助计算软件等困难,只能依靠实验结合多种结构计算软件相互配合计算,最终完成设计方案。以当地毛竹为主要原材料,“玲珑”竹桥经过对竹材的处理,提高其建筑性能,在原车行桥两侧各建造一座宽3.5米的竹拱人行桥,通过拱上屋顶将两座竹桥连成整体形成廊桥。竹拱桥全长168米,为中国同类桥梁之最。
玲珑桥廊顶。受访者供图竹桥设置墩顶钢牛腿作为连接各竹拱结构的纽带,使之形成多跨圆竹—钢混合拱桥,以提升竹桥的跨越能力;竹拱横截面采用多束圆竹大截面形式,圆竹为主、钢材为辅,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优势,在保障竹拱结构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同时增加观赏性。
竹拱的曲线线形也具有鲜明的引导性和指示性作用,能引导游客的视线,创造出一种柔和而令人愉快的视觉体验,让人感受自由与浪漫。
中新社 记者:竹桥与石桥、木拱桥等其它桥梁相比,存在哪些异同?蕴含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
邵长专:竹桥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桥梁形式。与石桥、木拱桥等其他桥梁相比,竹桥在材料选择上更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竹子作为一种生长迅速、可再生的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承重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抗拉性能。
竹桥的设计往往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线条的流畅与结构的轻盈。不同于石桥的厚重与木桥的宏伟,竹桥更注重以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功能效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通过编织、捆绑等方法,将一根根竹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东方的简约之美,使人们更容易寻得原汁原味的风采,达到入景、入心的表达效果。
玲珑桥细节图。受访者供图竹子是东方文化中坚韧、谦逊和智慧的象征,被誉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因此,竹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承载着人们跨越河流的使命,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竹桥还与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的特殊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它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一种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建筑形式。
中新社 记者:“玲珑”竹桥何以吸引世界目光,并获得亚瑟·海顿奖?
邵长专:亚瑟·海顿奖是国际桥梁大会的七大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人行桥、旅客捷运系统、非传统结构等特殊用途桥梁领域取得创新突破的优秀项目。国际桥梁大会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自1988年设立奖项以来,一直以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性著称,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
“玲珑”竹桥除了其本身的设计和建造,还因其低碳环保理念,使其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景区的特色“绿色桥梁”、“生态竹桥”。
俯瞰“玲珑”竹桥全貌。受访者供图竹桥的建造共使用了2.5万根圆竹,可固碳约220吨,消耗二氧化碳约476吨。因此,这座竹桥与武夷山周围壮丽而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一道,吸引了中外桥梁界的目光。
在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上,“玲珑”竹桥凭借其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荣获了亚瑟·海顿奖。
中新社 记者:竹桥的建设,为未来建筑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哪些思路?
邵长专:此次竹桥的建成,不仅展示了竹材在结构工程领域的潜力,更为建筑领域的绿色发展趋势开辟了新的路径与可能。
竹子作为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再生周期短,对环境的破坏小,是“绿矿”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矿”。“绿矿”,主要指地表资源,包括了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竹矿”是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的竹材,隶属于“绿矿”的一种,也是“绿矿”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这些变革大多依赖于煤炭、石油和铁矿等“黑矿”资源。然而,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绿矿”却是伴随人类进化最长时间的资源。竹桥的建设展示了如何将“竹矿”这一生态材料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为其他建筑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更多的“竹矿”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中。
“竹居城市”,指的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融合生态、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模式。意味着把竹子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及环境中,并成为构建城市建设、景区建设、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桥梁仅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但竹桥的建成却是我们对“竹居城市”理念的又一次实践。
未来,在城镇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设施、场馆建设、道路桥梁、城市家具等各个领域,竹子将会被广泛融合和应用。这不仅会拓宽、拉长产业链条,还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复兴。(完)
受访者简介:
邵长专。受访者供图邵长专,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与清华大学土木系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主要开展中大跨度竹文化建筑和竹文化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实践;主持设计建造了世界最大面积竹建筑——宜宾国际竹产业交易中心、世界最长竹桥——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西区竹桥等。
【编辑:曹子健】